The Man Who Never Lived And Will Never Die
倫敦博物館在2014年舉辦了六十年來最大的福爾摩斯特展,我一向鍾情於福爾摩斯穩健有邏輯的推理過程,多過於法國式浮誇的亞森羅蘋,雖不是個稱職的福爾摩斯粉絲,但難得造訪英國,除了221B Baker St.的福爾摩斯博物館以外,也想去朝聖一下特展。同時在此趟英國的旅程中,大大小小看了很多畫廊、美術館與博物館,對他們策劃展覽的形式充滿好奇與信心。
展場的入口,一如傳統偵探片會出現的情節一般,是一整排的假書架。推開書架,映入眼簾的會是一條由電視牆與整面鏡子包夾的昏暗迴廊。
牆上播放著各種影像版本的福爾摩斯。影像化作品對福爾摩斯這個文學作品是相當重要的,大概也是它最為人熟知的傳播方式。


本次特展,展出非常大量當初小說連載的雜誌初版、短篇集,及當時連載所搭載的Sidney Paget插畫原畫手稿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插畫稿件在細節與光影都非常細緻,深色的區塊還因為在不同角度看會發出不同的亮色,非常過癮。
展覽的內容也切和了倫敦博物館這個場地的主體性,將小說文本背景——19世紀的倫敦街道繪畫,一併展示出來, 讓來看展的人能夠深刻感受到當時年代的倫敦街道氛圍。(裡面當然有英國人的最愛 Turner)
最特別的當屬下面這項展品,策展方把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在倫敦查案的各條路線,用毛線標示出來。地圖的底下則是類似Google街景攝影車的設備,穿梭在現今的倫敦街頭,實際把路線拍下串成影片展示給觀眾。
身為觀眾不由得感到有些激動,這項展品幾乎可謂是文本的田野調查結果呈現,用文本研究的方法,嚴謹的將展品連貫起來。這個特展從手稿、背景再到田野調查的結果,與國內大興其道浮濫輸出的作品特展完全不同。
接著沿著走道,觀眾將會穿過221B Baker St.大門。走進這扇門後,偵探已經不再只是鮮活於紙上的故事,這扇門會帶著觀眾進入一個Sherlock Holmes活過來的「現實」。
畢竟要談全世界最知名的大偵探及他被大量影像化的偵探故事,這些影像化的道具當然不可不看。




從舊時代的偵探卡其風衣與獵鹿帽,到現代偵探的毛呢紅釦眼長大衣;房間內佈滿了大大小小的道具及偵探牆。不管你是哪個版本的福爾摩斯迷,都可以在房間找到瘋狂的理由。


展覽的尾聲,很殘忍又呼應的放了《最後一案》的出版稿件,當年偵探與敵人一同墜落瀑布的結局,讓全世界的福爾摩斯迷為之錯愕與心碎,迫於書迷壓力,Conan Doyle爵士只好重啟他預設好的結局,給偵探一個鄉下養蜂的晚年退休生活。
當時覺得這個展覽結尾實在對觀眾太冷酷了,即使你知道偵探會回來的。
沒想到最後的出口是個黑色的房間,播放著一段水中的影片與獨白,好似是前面摔落瀑布的Sherlock Holmes在對你說話,氛圍很美,展覽名稱也相當有意思,是對Sherlock Holmes這個角色的在現實中很貼合的詮釋,
“Sherlock Holmes : The Man Who Never Lived And Will Never Die”
偵探從未死去,他會一直活著。 給那個「從未真實活著,也終將不死」的人,一個很美的結尾。
展覽已經結束了,有點可惜,但是特展的前導預告影片做得相當不錯,看看影片過過癮也可。
倫敦博物館 Museum of London
150 London Wall, London EC2Y 5HN
博物館免費,特展 £12.55
Opening hours:Mon-Sun 10am-6pm
更多資訊,請見官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