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大利的旅程最後一站是羅馬,剛到羅馬的時候拖著行李在街上小心翼翼地前往Airbnb,在起起伏伏的羅馬街道上面曬到滿臉發燙(後來整張臉嚴重熱過敏),羅馬一開始真是太不入眼了。被白日的艷陽曬怕了,發現梵蒂岡美術館可以夜遊無非是救了我一命。
所有網站與網誌都會提醒旅人梵蒂岡美術館最好線上先預約,以免在太陽底下排到中暑,此文亦然。但梵蒂岡美術館的首頁如同義大利人的做事風格一樣 —— 不知何時是好的,所以請直接連結到售票的頁面(請連結此),購票程序如下:



訂購完就會收到一封寫滿義大利文的Voucher,當時沒列印出來,入美術館後直接拿手機秀螢幕換票即可。我訂晚上八點半的場次,但事實上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在八點半入場,夜晚的梵蒂岡美術館人較少,在正常開放時間清場之後進來,還可以先拍到空無一人的迴旋樓梯。

夜間參觀的路線,幾乎藝術課本上知名的展品都看得到,不論是《Torso del Belve》、《Apollo del Belvedere》、尼祿的大澡盆還是地圖長廊都有。




但正如照片背景看到的,即使是晚上時段,參觀人潮仍然洶湧,幾乎都是當地的Tour,亞洲臉孔相對來得少。
放眼望去幾乎所有的走廊頂頭皆是藝術家的精雕細琢,隨著每一任教宗的上任,梵蒂岡美術館的館藏與館體也一直不斷的在增長。參觀到最後,實在是太金碧輝煌了,內心開始湧起一種:「這或許也是某種信仰物質化的樣貌吧!」若說梵蒂岡是個信仰的形體也不為過,藝術家透過創作作品、信徒透過供奉甚至透過戰爭,展現信仰的形式或許不同,但最終留存的形體就是這整座美術館與各樣的壁畫與展品。
《Raphael Rooms》拉斐爾之室,是整座美術館人潮最多的地方,畫滿整面牆的濕壁畫相當壯觀,作品裡面的細節我且不贅述,因為房間太過偉大與濕壁畫的細節太多,所以大家都在此觀看駐足許久。整間房間就好比蒸氣房一樣嚇人,最終實在是缺氧只好投降的往前走。

在往Sistine Chapel的路上,是收藏延展到現代的藝術品,Lucio Fontana, Francis Bacon的作品皆可在此看到,當時走出拉斐爾之室實在太疲憊,往前轉進旁邊一個有座位平台的小房間歇息。在這個三三兩兩躺滿人的房間裡,牆上放著是梵谷、高更與蒙德里安等大師們的作品。但現代藝術大師在文藝復興大師之前還是相形渺小,所以整個展廳門可羅雀,大家都只是進來坐坐。
(題外話:現代藝術的東西就收得普通,不用特別一定要細看。)
在踏入Sistine Chapel的時候,被肅穆與寧靜氛圍撞個正著,沒有強烈信仰的我忍不住也有點感動,更遑論是特別到來跪在前方祈禱的朝聖者們。藝術家在這裡燃燒了時間與生命創作留下的印記,我雖不相信藝術的絕對崇高性,但仍舊相信藝術作品的力量,在這麼久的以後,我們就站在這個空間裡面仰望它們,真切的感受到被這樣的力量打動。
羅馬的第一站是萬神殿Pantheon,站在拱頂底下與拉斐爾的墓前良久,我熱淚盈眶的跟旅伴說:「我好像開始愛上羅馬了。」和小巧精緻的佛羅倫斯比起來,羅馬是堅定粗獷的,時代的更迭無損它亙古不變的挺拔,萬神殿是如此,梵蒂岡更是如此。